余在網上發現一位城大學生,用「粟米石班」事件,為了政治宣傳,將三種不同概念炒埋一碟,亂加因果關係,「粟米石班」事件是等偷龍轉鳳令香港由美食天堂變成美食地獄,本文將會分開幾個層面討論,飲食、概念、論述、次劣文化角度去討論。香港的確是一個美食天堂,有各種的美食可在香港找到,的確香港食物質素濫於充數,余對飲食有些少心得,不見由「粟米石班」中所見的「偷龍轉鳳」、「偷工減料」直接影響到香港「美食天堂」變成「美食地獄」,這句句子已經有兩點錯誤,「粟米石班」沒有石班並不符合「偷龍轉鳳」的概念,大眾不會期望「粟米石班」會有石班,正如碗仔翅沒有真魚翅,屬一種約定集成的文化,大家都知,不會要求商店給予那種食材,何謂「偷龍轉鳳」,例如在餐廳點了一客東昇班,他們卻用老鼠班去充當,在這個情況之下,客人心目是要求東昇班,卻桌上是老鼠班。又或者點40年蘇格蘭威士,結果商給了18年,這個才算「偷龍轉鳳」的概念。在「粟米石班」中看不見「偷工減料」這個概念,而「偷工減料」應該是客人點了一啫啫雞煲,但是沒有了豬潤。概念應該搞清楚才可以分折問題,而不是將所有東西像餸頭餸尾炒埋一碟,是旦亂打個芡撈埋一齊,就當論述。 美食天堂和地獄 香港是一個以食為中心的城市,到處也有得吃,對於有人說「粟米石班」事件是等偷龍轉鳳令香港由美食天堂變成美食地獄,余不太同意這個說法,首先香港飲食並不只是指閣下樓茶餐廳,或是城大三個食堂,單是說能品嚐第三波咖啡的地方,倒是很多,而且不算太差,香港飲食是很大,並不能以一種狹隘角度去討論。的確香港有很多餐廳出現「將貨就價」的現象,而不是「粟米石班或偷龍轉鳳」,很多飲食業鋪頭不是買下鋪位,是租鋪的,業主經常加價,令到餐廳運作成本提高,但不能過份將成本轉價給消費者,卻要維持生產,其中一個辨法就是轉用一些平價的食材。而那位城大同事卻將這個責任完全指控著飲食業,這句說話並不公道,有著怪責受害者的意思。而且食肆一旦出名之後,被業主加租,令到食肆「將貨就價」。是否真的是成為美食地獄,這一點的確要再討論,大眾對地獄的理解,一個恐怖的地方,沒有得選擇離開的地方,而劣食地獄會是一個沒有選擇,天天食劣食的地方,香港還有選擇,平的有,貴的也有,有許多有心人去飲食還未放棄,對每一樣食物都用心去處理,供求和需要,不少香港人都劣食有需求,如譚仔、爭鮮等,不少年青的至愛,港人對劣食有一定的需求,市場就會提一定的供應,責任不單止是商家。 供求和需要 劣食是一定需求,要不然怎會有多供求,市面上也充斥不少的劣等文化,雖然討論範圍是甚廣,但是可以肯定一點,香港是人很受落這種劣等文化。現今很流很一種劣化政治觀點,毫無論述基楚,但很多人落受,不單止是論述,下止表象事物,很受觀迎,舉一些具體例子,將一些高級古典大篇製音樂,找幾件嘍囉在社區會堂草草了事,原本嚴肅的古典樂,在「快啲啦!得未啊」的老粗的「指揮」之下完事,劣化了古典音樂的本質,但是有人受。 濫於充數的政治論述也很有需求,不用大廢篇章,不用翻查資料,左右剪剪貼貼,在每天兩小時節目宣揚所謂的論述,將幾種東西炒埋一碟,強加困果關係,組成所謂的論述,不斷加入粗口及海量助語詞,謾罵受眾。這樣的政治論述只能建構仇恨,除此之外什麼也達不到,是為劣等文化之一,濫於充數,真正偷龍轉鳳,大叫兩句把概念偷換。就像爭鮮一樣,很多人受落。   拒絕劣化? 劣和美的定義,含義本來就很多討論空間,到底劣等文化是指中國等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化,白人文化就是被視為美的文化呢,有時間,有心情先再討論,今篇討論劣食供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