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沙中線就快落成,土瓜灣的社區開始產生了改變。馬頭圍道的危樓拆去了,環順街已經有新型私樓建成。

  九建的「環字街」建築透過分批強拍收購的紅磡「環字街」重建項目,環字八街天台有不少僭建天台屋,這個故事詐問了很久(2014年),一直沒有寫出來。 1970年代末大廈天台出現了僭建的屋,以鋅鐵皮搭屋,住客以新移民為主,至1990年代七樓、八樓全變成劏房了。 引述自香港記憶:http://www.hkmemory.hk/search/search?page=98&channelid=230719&searchword=(TOPICSIDS%3D%278274%27)&keyword=(TOPICSIDS%3D%278274%27)&perpage=10&outlinepage=10&templet=search_result_images_listing_cht.jsp 人去樓空,以前鋪頭是一些輕工業地方,而其他樓層都變成劏房,所有人都離開了,只有天台的居民還在,因為他們負擔不起其他地方的租金,每天都行上十數層的樓梯,屋與屋之間十分密集,令我想像起九龍城寨。我誤打誤撞之下,上到天台,看到一個小社形社區,有數戶人家(當時我沒有預計會報導,只是影相,因此沒有問到他們名字)。這幾戶人都是一些年老的居民,最年輕都是五十多歲,也有七十歲的婆婆,上落的樓梯因為被強拍,沒有照明,沒有陽光的時間都是留在天台,若果天氣不好,都會由較年輕的人「搭單」買餸。 這幾戶人是表示拒絕離開,生活在廢墟中,因為收樓公司會不斷破壞天台沒有人的屋,迫駛他們不能居住而離去,因此我一開始當初被誤以為是收樓的工人,經過解釋之後知道我是為攝影而來的,之後就聊了一會,還答應會探訪他們,可以我過了半年之後已經圍了鐵欄,這個沒法做到承諾,在2016年再回去這個地方,連鋼根也看不到了。  

香港是宋朝的血脈所在。古代中國,除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,還有一條「海上絲綢之路」,從泉州出發,搭船繞過麻六甲峽,開往印度、中東最後抵達歐洲。當時香港是廣州的關卡,船隻駛入廣州,屯門是首個哨站,外來船舶都要檢查核實,是個軍鎮。北宋末年,官富鹽場在九龍灣西北一帶,有摧鋒軍駐守,防止居民敗賣私鹽,大嶼山的產鹽業蓬勃,也有官富場和鹽官。

土瓜灣是大城市中被遺忘的一粒塵,一直就只朦朦朧朧地存在著。   攝影:KaiserKS    文章:Angie Te 然而今日經已香港容不靜好的時光。當發展大嶼山郊野公園可以是「有討論空間」的議題,沙中線下對土瓜灣可預見的後遺/商機/毀壞已成必然。那些不知何去何從的零丁幾戶居民,跟空蕩蕩的舊樓,在以財為首的城市規劃下,生物與死物,居然成為命運共同體。 一門之隔,從外望入是唐樓永恆暗黑的樓梯,但沒有多少人知道班駁牆內頂層戶主的困局。一整幢樓宇只剩下他們居住,樓下隔壁能搬走的都被大財團收購打發走。留下的,因為頂樓帶著潛建物,故此不獲收購。不收購,當然不是打算放棄發展,純粹是用當年「富貴黃金屋」的橋段,將樓內能拆的地方都拆個爛撻撻企圖逼遷。但不收購,面對已經瘋掉的樓價,頂樓戶只能夠待得一天是一天。由於眾多業主都已賣樓,自然沒業主法團這台戲唱; 閘門不過是放著的擺設,整座大廈有如無掩雞籠,出入破落又陰森的梯間得做好被劫的心理準備。如此遑遑不可終日,談的卻是某人的家、每日起睡居住的地方。       香港像是一列火車,只知道要追趕某些什麼,要快。但自開埠以來,香港(除了政治)沒有一天不革新進步,就像麥兜動畫裡頭般有隻怪獸在將一切推倒移平翻新。但當漁港已經變成國際都會好久好久了,時日仍然沒有叫慢這台列車,只是它已經沒有目的地一味發展一味衝。市區重建之後會是一些新而貴的大豪華大樓,因為政府要求市區重建自負盈虧,起一些平價樓安置重建區市民?當然是建貴樓給有錢人和大陸人炒樓,令自己荷包增厚吧!

土瓜灣的改變(2013年10月開始拍攝,2013年12月於Very HK展出) 地鐵經過的地方一定會帶來巨大的改變,可以說是面目全非。在地鐵落成之後,那些一式一樣的商場及圍牆式的私人樓宇會相繼落成。現在土瓜灣正在進行地鐵的建設工程,現在的樣子還有保留著一些舊區情懷,但在未來數年將會出現十分大的改變。現在我開始了這個攝影計劃,直到地鐵通車,紀錄這地區的改變,在未來會有什麼的變化。 Change of To Kwa Wan While MTR through a place will bring us a huge change,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