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9月時,香港受到竹山吹襲,到處塌樹。當局以斬樹方法清理,3個月過後,斷樹還在,有些死去,有些長出幼苗。在斬樹重災區拍攝看到風災的威力,也看到無情的管治手法。       

  在香港這個商業世界,攝影被灌輸,必先買新的器材,才會懂得攝影,藝術被資本家控制了方向,是一種單純的消費活動,我明白這種心理,因為我曾經也是這樣的人,因為創作時面對了樽頸,很易相信按廣告的思維去思考,購買就幫助創作,這件事的本質上是對創作沒有幫助,變相不斷去購買。   現在的藝術發展過於科技化,無止境的比錢追求新的藝術表現手法,卻沒有顯現藝術背後最重要的因素- 人,藝術是由人出發。在攝影過程,發現不是什麼時候都要捕捉,為了捕捉而失去著在當下、感受的過程。在平面的戴體上,不單只是顥示影像,是一張會令人思考的照片 – 「刺點」,背後無限思考的可能性,這種單格光影會盛戴傷感、歡愉、抑鬱。創造這樣照片,需要一個感受生活、懂得人情細故、以感性存活,真誠面對自己的情感。當下第一下的感覺,未受到外界影響是最準確、最表能夠表演到自我。  

攝影是建構於關係之上思想,如果影像沒有附帶人與人之間的感情,只是一張很普通的jpg,無機的攝影就是攝影的本質,探索被紀錄者的世界,再追什麼攝影器材,你也不會懂攝影,因為你不明白攝影的根本。

在別人死裡逃生,給家人一個擁抱時,拍了一張照,將他們的事公諸於世,得到了幾千個like,幾千個share,哪又如何? 你一方面說尊敬他們的行為,轉個頭把他們的私隱放上社交網站,影相重要還是留別人一個空間重要?   這個不是網媒記者的問題,其他受薪記者也是,搶位影到了一張最感人的照片,吸引了幾千個like,然後呢?他們的私隱什麼也沒有,他們一生可能是最重要的時刻被相機破壞了,包含破懷性,到底這還是不是攝影,為著like而生存的破壞性的拍攝  

香港攝影師何藩逝世,閱讀他的訃聞,令人羞恥。 何藩出生上海,十四歲生日時,父親送他一部柯達布朗尼相機。一次他在外灘散步,隨手拍下江上小船,父親鼓勵他拿作品去參賽,就贏了冠軍回來。從此他愛上攝影,把家中的浴室作為暗房,透過攝影書籍和電影自學成才。一九四九年,他隨家人南來香港,入讀中大新亞書院,修讀中國文學,中途退學去旅行和攝影,之後重返大學修讀戲劇,成為一個攝影師、導演和演員。他憑「Fan Ho」之名在國際攝影界闖出名堂,屢次獲獎,首次獲得美國攝影學會頒發的「攝影十傑」冠軍,只有二十七歲,之後這個頭銜保持了八年。 去年何藩接受《信報》訪問,說:「「攝影是光的藝術,處理底片時,雙手像彈琴,這邊加點光,那邊減點光,像光繪。」這名一名才華橫溢攝影師,玩弄光影如股掌之中,腹有詩書,投身電影界後,作品卻被香港人貶得一文不值,票房仆街,生活無以為繼,淪為三級片導演。老闆當他狗般差遣,片商任意裁剪他的心血,他曾經執導一部改編《肉蒲團》的電影,取名《浮世風情繪》,上映時,片商改成《足本肉蒲團》,剪走所有留白和旁白的鏡頭。一次何藩的文藝小品在戲院上映,門堪羅雀,散場時一名市井老粗認出他,過來抱怨:「齣戲悶到我抽筋。談情說愛,卻連kiss也沒有,純情到咁?不如你退番錢畀我!、「講笑啫,但我們這些小市民,看電影只為眼睛吃冰淇淋,你就整啲咁嘢出來,哭哭啼啼,高深莫測的對白!」 外國攝影界捧他為珍寶,香港人則在街上對他指手劃腳:「嗰個咪三級片導演!」,連一個市井老粗都可以當面侮辱他。什麼「一代宗師」、「攝影界經典」、「獅子山下人物」,人死前不尊重他,死後才歌頌有何意義?

對於很大部分影相人,攝影就係器材,買了到什麼什麼名貴器材,就代表懂得影相,卻缺乏背後的思考。   在發表一張相片時,往往有很多用會標示著用了什麼器材去拍攝,什麼名貴的鏡頭,卻沒有交代交背後的想法,這不是你懂得攝影,而是,你只是很有錢,買了很多器材。   有人說香港人智商很高,笑死我喇,簡單地在按快門前思考也不會,攝影就係器材,唔好玩喇。   有人說,藝術就是離地,那你不要說什麼建國了,藝術就是反映一個民族品味,藝術可以很在地,白鐵工藝是否藝術,筷子是不藝術,日常用的字體是否藝術,很多人就不會思考。

影相,宜家有咩事都會影低佢,食飯影、上床影、行街影,生活個時好似多咗一個人咁,去到邊都要有另一個人嘅介入,影相好似變咗一個都市人嘅習慣,去到邊、食咗咩、坐咩車都要同媒體上嘅人交代。原本只一個人嘅生活就被他人介入,久而久之,係為咗影相而走去做一件事,生活與影相賓主關係換轉咗,好似有啲人去掛完banner之後大聲問下影咗相未,咁問題就嚟嘞,你做掛banner呢件事,到底係為咗影個一張相定真係為咗某個目標去做呢件事呢?到底影相係一個主導角色定係一個單純嘅紀錄生命嘅角色?   攝影對我而言係一個紀錄生命嘅媒介,而影相只不過係冷冰冰的按下快門,並冇情感可而,好似叫雞同溝女扑嘢嘅分別囉。好多人用相機強行介入當下,打擾當下嘅呼吸,破壞了當下的感情「1,2,3,笑」咁唔叫攝影喎,相機過分過介入,變咗好似相機主導咗你嘅生活,冇咗生活,咁你仲係咪攝影緊呢?

對於一個對攝影有少少研究嘅人,最憎係聽到有人問「你啲相咁靚,你用咩鏡」、「你啲相咁靚,你用咩機」。 即係個個人本身對攝影嘅理解只係有技術、器材,佢哋心底𥚃係唔相信你嘅思考,佢哋覺得佢哋擁有相同嘅器材同埋技術就可以影到相同嘅相,佢哋都唔會明白每一張相片嘅價值,當中思考過程。見到啲廣告佬hard sell,「最好嘅相機係7d MKii」、「最好嘅鏡係小白」,比咗堆大師影嘅相,有啲有會覺得買咗個部機就會影到咁好嘅相,比你買晒全世界最好嘅機又點?咁只係證明咗你好有錢,唔代表你懂得攝影喎。   除咗係消費主義之外,其實算一種補賞感,因為好多人係岩岩學習影相(同埋底𥚃個種奴性)忘掉思考。見到人哋有啲咁嘅作品,佢哋會眼紅,佢哋除咗錢之外,咩都冇,咁咪唯有透過消費去填補呢個空位。   佢哋永遠買唔到嘅機,就係心機。  

Lomography 許多人都聽過,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,我也嘗試過進入Lomo的攝影世界。我嘗試了半年,我拍不出別人那些隨心隨意的lomo相片,我不斷思考,為何我不能拍攝出那些相片。因為我沒有忘記,沒有放下自己原本的攝影,photography 和lomography 可以說是同一級數的構念,心法郤完全是對立的,我以往的photography需要思考放什麼進入鏡頭內,在安下快門的一刻已經會知道自己拍到什麼,過程腦袋不停地轉動。但是lomo把思考的過程完全交給相機和沖晒店去決定,用家完全不用思考,Don't think just shot,這句是lomo的口號,這一種隨意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,lomo由一開始的一部lc-a進化至一種生活態度,我想要完全進這個生活態度,一是對攝影零知識,一是要完全放下單反,完全忘記photography才能進入lomography,因為photography會影響在阻止你在lomography的意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