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夜,夜遊水埗,看到本來充滿人情味,加上最近露宿者居住的地方火災,加上許多新式貴樓取代舊樓。

油麻地廣東道的排檔有一班小老闆,他們出售一些自製的餅乾及一些日用品,他們所賺到的資金會為緬甸學校購買一輛校車,讓二百名學生不再需要每天花9小時上學。小老闆們是一些初小學生,他們要學習自己計數、推售、買賣技巧。  

  二零一六年的全球經濟自由度排名,香港蟬聯榜首,但窮人、老人和低下層的待遇,可能是全班最差的。 油麻地果欄外的天橋下面,原本有一遍空地,雖然佈滿大小石屎和石春,凹凸不平,卻是露宿者躲起來喘息的地方。他們寧願忍受廢氣和嘈音,也不願去住所謂的「露宿者之家」,因為那是在垃圾站的樓上,他們也許是失敗者,但也有基本的尊嚴,不會在垃圾堆中生活。 「橋城」原本有數十名露宿者寄住,一直相安無事,直到前年民建聯以「美化」為由,帶頭在天橋底築起花槽,加建鐵欄,現在更增加了工地office,這裡似進行大規模的工程,也清走了露宿者的家當,跟掃走一堆垃圾一樣 。這幾年,政府以「鬥爭」作為管治的手法,下下趕盡殺絕,人民反抗的程度,必定會加倍激烈。   文:文豪 攝影:Kaiser KS

政府將全港轄下的商場,統一交給領展收購和託管,壟斷所有公屋商場後,便瘋狂加租,趕絕中小企業,摧毀小市民的生存空間,由於公屋的商場設計成和公屋捆給綁在一起,公屋居民根本無從選擇。

「吓,條街幾十座樓咁就冇咗?」在相片可以見到海壇街變為死城一樣,以往的人情味、汗水、淚水、回憶現在只得一片爛地。新的大廈將會在踩著屍體發展為冷皓無情高高磚頭,把深水埗這舊區包圍起來。重建的警示在海壇街的圍牆發出「望咩?你哋住唔起架啦喎,快啲搬走,收埋你哋個尐樓,等我賺盡晒,你哋又住唔起!」

海壇街的市區重建計劃佔地面積7,440平方米,受影響樓宇數目37幢樓宇,這裹將會被新式的大廈取代。變成一個不再平民的深水埗,由地產奸商和市區重建局聯營的高尚大廈區。深水埗也是無家者聚習的地區。但是重建後將會是一班富貴的人家搬入,這些有錢人不會想這些污糟的無家者在自己的地方出現,變相把他們進一步排斥。

攝影/KaiserKS 油麻地果欄對外的天橋底,露宿者的橋城,有數十名的露宿者寄住。近日進行了大規模的封城工程。事源是該區開始有居民投訴太多露宿者,指罵他們吸毒影響到當地居民的安全。民建聯帶頭在天橋底築起花槽及鐵欄為橋城美化(因為露宿者沒有居所,沒有選票,沒有利用價值,建制議員不會站在他們角度出發去思考),令到本身最需要社會關心的一群被更加忽略,現在他們都搬到唯一未圍鐵欄的小島上。這些人不但沒有正視被忽略一群的需要,他們需要是關心,而不是驅趕,問題永遠是解決不了的。這個「橋城」在加設圍欄前已經在地上有凹凸不平的石屎柱和石春,目的是不是人們在那裹停留。有人說,露宿者為什麼不去露宿者之家住,大家知道露宿者家是哪裹嗎?是建於垃圾站的樓上,居住環境就如住在垃圾當中。露宿者因為經歷一些不開心的事情,所以要以街頭作為居所,但是露宿者也是人,也有人的尊嚴,如今叫他們走到在垃圾堆之上的露宿者之家上居住,有多人為了自已尊嚴和衛生都走到平日不會有居民到達的橋城居住(真係不知到露宿者怎樣影響到當地居民,我也要沿著馬路很危險地步行才能到達進行拍攝)。但是區議會以美化之名,把他驅趕當解決了問題。   毒品,是許多露宿者走進橋城的原因,他們嘗試戒毒,奈何社會不接受他們。社會大眾受著政府那種將吸毒者抹黑至世界公敵,令大眾誤信吸毒者是暴力、痴線,令到全世人都覺得吸毒者是恐怖分子。結果他們不能投入社會,沒有人能接受他們,又走到毒品的懷抱,不斷循環。許多吸毒者是因為在日常生活有不完全,例如家人離去、心靈受創等等,心目中這個空隙只有毒品能填補,是一個依靠。但是政府的做法,不是幫這些人用除毒品以外的東西去填補他們這空隙,而是大眾力量令到他們更加孤立,再把這個依靠搶走。到最後是離不開毒海。   本身已經被社會忽略的一群,現在當權者(強勢)要參與驅趕的行為,露宿者也有老豆老母生的。   未被驅趕前的環境: 被驅趕後的環境:  

土瓜灣是大城市中被遺忘的一粒塵,一直就只朦朦朧朧地存在著。   攝影:KaiserKS    文章:Angie Te 然而今日經已香港容不靜好的時光。當發展大嶼山郊野公園可以是「有討論空間」的議題,沙中線下對土瓜灣可預見的後遺/商機/毀壞已成必然。那些不知何去何從的零丁幾戶居民,跟空蕩蕩的舊樓,在以財為首的城市規劃下,生物與死物,居然成為命運共同體。 一門之隔,從外望入是唐樓永恆暗黑的樓梯,但沒有多少人知道班駁牆內頂層戶主的困局。一整幢樓宇只剩下他們居住,樓下隔壁能搬走的都被大財團收購打發走。留下的,因為頂樓帶著潛建物,故此不獲收購。不收購,當然不是打算放棄發展,純粹是用當年「富貴黃金屋」的橋段,將樓內能拆的地方都拆個爛撻撻企圖逼遷。但不收購,面對已經瘋掉的樓價,頂樓戶只能夠待得一天是一天。由於眾多業主都已賣樓,自然沒業主法團這台戲唱; 閘門不過是放著的擺設,整座大廈有如無掩雞籠,出入破落又陰森的梯間得做好被劫的心理準備。如此遑遑不可終日,談的卻是某人的家、每日起睡居住的地方。       香港像是一列火車,只知道要追趕某些什麼,要快。但自開埠以來,香港(除了政治)沒有一天不革新進步,就像麥兜動畫裡頭般有隻怪獸在將一切推倒移平翻新。但當漁港已經變成國際都會好久好久了,時日仍然沒有叫慢這台列車,只是它已經沒有目的地一味發展一味衝。市區重建之後會是一些新而貴的大豪華大樓,因為政府要求市區重建自負盈虧,起一些平價樓安置重建區市民?當然是建貴樓給有錢人和大陸人炒樓,令自己荷包增厚吧!

小攝在某個地方得了這件衫,政府以家是香港去宣傳「家是香港」,但家實上真的是有一些無家者是以香港的街道作為自已的家。「家是香港」的背後帶著很多由政府植入的正面訊息,但是這些美好般假造的東西,什麽同舟之情(屌,呃鳩人!)最近民建聯與一些居民將居住在油麻地的無家者趕,並用幾百萬造了花糟以防止他們再次進入。同是香港人為何要這樣? 「家是香港」還是「家是權貴」?「家是香港」與 香港民智已開的人將會是二元對立,就像相片一樣,「家是香港」跟本與香港整個環境跟本是格格不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