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走到今時今日的田地,與香港人一直避嫌免說的電視議題,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。 吾輩非為電視迷,甚少追看劇集,每晚捕住電視機的舉動更為罕跡。可能因此,我未為洗腦機器所俘虜,能以局外人身份宏觀大勢。   眾所周知,TVB乃香港受眾最廣的電視廣播機構,故我選擇TVB的處境劇作研究對象。   貧僧翻閱四書五經,查得自我懂性以來,所播放的處境喜劇如下:   《高朋滿座》《同事三分親》《畢打自己人》 《女王辦公室》《天天天晴》《依家有喜》 《誰家灶頭無煙火》《結•分@謊程式》《愛•回家》   上列的處境劇,都不外乎於合家歡時段播放,半小時為一集,一連五個平日。   古語有云:「『合家歡時段』乃閤家都會睇電視的時間,又恰為晚膳之時,一家大細融融洽洽﹑和和氣氣電視撈飯就最好不過。」   觀乎,合家歡,冚家觀,洗腦善哉!   大家有無發覺那些處境劇,幾近每集都有一個conflict嗎?除去劇情舖排,每集的conflict斬斬埋埋都只十分鐘貨仔。就以《愛•回家》為例,不論馬壯或是甚麼小葡萄與誰炒大鑊,最後一定船到橋頭自然直,問題迎刃而解,兩個又攬頭攬頸和好如初—準時收場定格去字幕。對於好勇鬥狠的師奶,可能是悲劇,到喉唔到肺,要夏雨,司棋姐和柴九三人鬥噏鬥大聲才夠痛快;但對香港卻是惡耗。  …

公民廣場1.0 自2012年開始梁振英上台後,香港社會出現愈來愈多問題 ,大型示威的次數比以往更多,更第一次出現佔領新政府部總的抗爭,當年因為洗腦國民教育,需要學生歌頌中國共產黨,有一班中學生走出來反對國民教育。佔領政總抗爭由學民思潮帶起,現在為大家作一個回顧這兩年政府總部的轉變,現在政總的鐵馬就愈來愈多,表達意見的方法愈來愈受限制,是否當了這些意見是噪音呢?當年學民稱行動升級,佔領政總反對國民教育,當時學民進場時,場內基本上只有少數的鐵馬,連升旗那個台都是開放的,當時的學民仔女就在兩枝桿之間掛上寫公民廣場的黑布,在進入公民廣場的電梯附近那個空位是可以給大家使用。在立法會的空地基本上是沒有鐵馬的存在。公民廣場就在那時成為政府總部前那鎖匙圈的稱號。      公民廣場2.0 在學民思潮稱反對國民教育進入階段性勝利之後,DBC電台被停播,公民廣場的門開始關上,連升旗台都用鐵馬鎖圍著,DBC的集會不能在公民廣場1.0的台上做任何活動。這幾天DBC佔領每天都要用錢去建造公民廣場的台,政府開始收緊門常開的自由度,但是還可以給大家在廣場睡到天光。 公民廣場3.0 不公義事情又再發生了,港視因為政府黑箱作業不被發牌,這次除了公民廣場外,在立法會廣場也加上了很多鐵馬。在公民廣場與政府之間架起了重重鐵馬,彷彿就似圍牆堵著民意。     最近,反對東北規劃示威中,因為衝擊了立法會,鐵馬數目增加了,和市民的隔膜被迫推到前所未有的位置,民意對於政府來說只是一堆噪音。早前的示威都不會清場,都是示威一方宣佈退場才散去,但是在這次,權力把人力意見抬走了。  

“哈哈哈,加啲雞汁,哈哈哈哈,好味呀,好似薯片咁呀,哈哈哈” 每個同一個時間,同樣人物,同樣對白。《May姐有請》的對話內容環繞“哈哈哈”,“食雞有雞味”,“食豬有雞味”,“食牛有雞味”。節目中內容環繞著食,對其他東西就不談,完全沒有深度。反觀早前的《志零飯局》至少有些人生意義探討一下。現在節目中不斷的食,食,還有食。暗示香港只要做一個只會食和講廢話的人,做人不需要深度。這節目很邪惡,它會做人只需要食及講廢話訊息輸入香港人的腦中(因為另一台沒有什麼好看)而且節目的形容詞十分貧乏,看很多會令香港人的中文程度下降。